导语
财务造假问题再成焦点
一直以来,尤其是最近20年,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审计失败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企业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包括扩大融资能力、实现管理层利益需求及申请上市等。而财务造假一旦被拆穿则对企业自身、广大投资者、资本信用、市场秩序等各方面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今年4月初,瑞幸咖啡22亿财务造假事件爆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事件的余波还波及到了其他中概股,爱奇艺、好未来、跟谁学等近期相继遭遇做空机构“狙击”。这一系列事件再度把财务造假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
我们在本文整理、回顾了迄今为止国外造假金额排名前十的财务造假案例,剖析了它们的事发过程和造假手法,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01
雷曼兄弟
掩盖约500亿美元负债
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1850年成立于美国蒙哥马利,是一家为在全球提供服务的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也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公司被《商业周刊》评为2000年最佳投资银行,被《国际融资评论》授予2002年度最佳投行。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由于资不抵债,最终宣告破产,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之一就包括财务造假。芝加哥律师安东·沃卢克斯及其团队的长达2200页的调查报告称,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要求雷曼兄弟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它大肆使用“回购105”(Repo 105)的手法,粉饰资产负债表,隐藏债务,造成杠杆率健康的假象。调查报告指出,2008年一、二季度,雷曼兄弟利用“回购105”掩盖了约500亿美元的负债,以粉饰财务报表。
雷曼兄弟通常在定期报告日前几天卖出资产,并将所融得的资金偿还其他负债,使资产和负债均减少,降低杠杆率。在此过程中钻规则的空子(SFAS140规定,当资产为现金的98%-102%时,视为贷款;当超过102%时,视为销售),利用“回购105”,记为销售而不是贷款,只增加现金而不增加负债。待报告期过后,再回购原资产,并支付高额利息,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02
帕玛拉特
欧洲版“安然”,掩盖162亿美元财务漏洞
帕玛拉特(Parmalat)成立于1961年,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为卡利斯托·坦齐。四十年来,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品制造商之一,意大利第八大企业集团。截至2002年底,帕玛拉特在全球30个国家开展业务,共拥有3.6万余名雇员,年收入达76亿欧元。
然而这一全球乳制品行业翘楚却在2003年末的短短数月终结了神话。12月19日,美洲银行宣布帕玛拉特的分支机构Bonlat公司在银行存有的一笔约40亿美元资金并不存在,并证明帕玛拉特在该行账目的一封函件系伪造。这一事件在意大利引发强烈“地震”并波及整个欧洲。19日当天,该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水,下跌了66%,公司债券价格狂跌至不到其面值的三分之一。
由于公司无力填补规模达100多亿的财务黑洞,以及德勤发布了“拒绝发布意见”的评审意见后,事件依次发酵,标普更将其调整为“违约”等级,使得其股价在0.11欧元报收。12月24日,帕玛拉特正式向意大利工业部和帕尔马检察官办公室申请破产保护。12月29日,SEC宣布起诉帕玛拉特,指控其金融欺诈行为。经过事后调查,过去15年,帕玛拉特当局掩盖了高达162亿美元的财务漏洞。时任意大利经济部长曾愤怒地表示,帕玛拉特就是欧洲版的“安然”。
帕玛拉特进行财务欺诈的主要动机在于弥补公司的巨额财务亏空,其手段主要有:
(1)非法转移公司资产
帕玛拉特在荷属安提列斯群岛设立了两家分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资金输送到坦齐个人或家族公司等账上,再利用虚假银行账户冲销。
(2)伪造文件,杜撰银行存款
前财务总监伪造了其分公司Bonlat在美洲银行的巨额存款,虚增公司资产,并试图逃避审计。
(3)虚构业务交易
帕玛拉特虚构了与大量公司的业务交易量与交易金额。例如与古巴某企业的交易中,通过伪造询证回函夸大营收账款等,夸大销售收入近千倍。
(4)其他
其他手段还包括通过美林银行、花旗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将借款化为投资,掩盖公司负债;编造投资损失,隐瞒经营亏损等。
03
世通
造假金额超安然,虚假利润93亿美元
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简称世通)创办于1983年,其前身是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疯狂扩张,一次次上演“小鱼吃大鱼”和“快鱼吃慢鱼”的戏法,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为全美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全球第一大互联网供应商。其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
然而,2002年的假账丑闻却给世通公司带来了灭顶之灾。在短短的不到半年时间里,这一曾经的电信龙头就轰然倒下。早在2001年,公司高额负债的状况就引起了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关注。2002年2月8日,世通降低了2002年度的收入和盈利预测,并计划在二季度计提150-200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月12日,SEC对其正式进行立案审查。6月25日,审计发现,世通在2001年度和2002年一季度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38.52亿美元。7月21日,世通向美国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7月31日,纳斯达克将世通摘牌。
直至2002年11月15日,世通承认的虚假利润达93亿美元,创下了空前的财务舞弊世界纪录,其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
通过调减线路成本,并按相同金额借记准备金科目,世通2000年第三、四季度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分别虚增了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
世通的高管人员要求分支机构在季度结账后,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降低经营费用,虚增了税前利润38.52亿美元,虚增了经营活动现金流。
(3)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
1998年9月收购MCI时,世通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31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这一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4)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利润
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虚增商誉34亿美元。此举让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进行巨额冲销
世通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142号准则),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从而使公司扭亏为盈。
04
安然
隐瞒负债超百亿美元,谎报利润近30亿美元
安然公司(Enron)成立于1985年,曾是一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安然在美国《财富》杂志的“美国500强”中位列第7名,在世界500强中位列第16位,且连续6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的财务造假丑闻。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如何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这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
到了2001年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导致了股价下跌。同年10月16日,安然发表季度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6.18亿美元,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安然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11月8日,安然承认财务造假,承认自1997年以来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之一。
经调查,安然最主要的财务造假手段是利用SPE虚构营业估摸,夸大利润,隐瞒负债。自1997年以来,安然通过“组织创新”、“交易设计”和“衍生工具”等方式,创立了近3000家“特别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ies,简称SPE)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并利用它们进行交易,粉饰财务报表。
具体而言,安然将本应纳入合并报表的3个SPE排除在外,导致1997至2000年期间高估了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了数十亿美元的负债;利用与4家SPE的对冲交易,隐瞒了10亿美元的损失;在与4家SPE的交易中空挂应收票据,虚增了10亿美元的资产和股东权益;与LJM公司以出售回购、股权转让方式虚增了5.78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最终,根据破产法院委派的审查官尼尔·贝特森于2003年3月8日提交的长达2100多页的调查报告,安然仅2000年度隐瞒的负债就高达118.31亿美元,1997至2001年谎报的利润总额近30亿美元。
05
房地美
美国史上金额最大报表重述之一,金额超70亿美元
房地美(Freddie Mac,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是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1970年由美国国会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其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
房地美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享有绝对的筹资成本优势。然而,这也让其陷入怪圈:房地美大量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业务模式类似于典型的高风险对冲基金,经营风险高,不确定性强,业绩呈现高波动。然而,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偏好持续稳定增长的华尔街分析师和购入房地美债券的投资者)都难以容忍其业绩大起大落。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对外展示业绩稳步增长的图像不仅可以营造低风险的氛围,而且可以据此降低融资成本。因此,房地美采取了财务操纵的手法平滑业绩以满足经营和市场的双重需求。
2003年1月,房地美宣布重编2000至2002年度财务报表,对先前经过平滑化处理的会计收益进行重述。同年11月,重编后的报表显示:调增2000年度净利润11.2亿美元,调减2001年度净利润9.89亿美元,调增2002年度净利润43.3亿美元。此外,2000年以前的净利润累计调增6亿美元。房地美的报表重述金额超过70亿美元,是美国公司史上金额最大的报表重述之一。
据调查,房地美的造假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纵证券分类
具体手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持有到期证券的出售作为融资处理,反映为负债,而依据第140号准则“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房地美的出售行为满足金融资产销售的全部条件,应当在出售的当期确认损益。通过这一不正当的会计处理,房地美隐匿了持有到期证券的出售损益。
另一种手法是将部分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重新证券化,然后将这些证券中留存的“受益人权益”作为持有到期证券或其他可供出售证券的“受益人权益”核算。还有一部分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则直接被转为准备持有到期的证券或可供出售证券核算。
(2)操纵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
具体方式包括隐含期权套期策略、固定支出互换、通过“政府证券结算公司”结算的交易、“房地产信托投资”套期等。(因篇幅所限不予展开,详见资料来源[5])
(3)其他
其他手段还包括对贷款发放成本、损失准备金的错误会计处理等。
经过事后调查,被房地美用作利润调节的衍生金融工具多达10余种,累计隐匿利润(抵销损益后)接近50亿美元。其中,通过金融资产转让和证券化、金融工具股价等手法,隐匿了近4亿美元(抵消损益后)的利润。
06
百时美施贵宝
虚增销售收入超31亿美元
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 Co.,简称BMS)是由百时美公司和施贵宝公司在1989年以换股合并的方式成立的,一家蜚声世界的制药企业,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公司素有“健康天使”之称,一直以“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使命。2000年,百时美施贵宝在《财富》杂志举办的“全美最受欢迎的制药企业”评选中摘得桂冠。
1994年,查尔斯·韩保德就任百时美施贵宝CEO,带领公司走上了外延扩张之路。兼并扩张在短时间内营造了经营规模和效益蒸蒸日上的景象,但迅速扩张却增加了集团化管理的复杂性并带来混乱,导致公司过于庞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此后,投入数十亿美元、拥有世界一流研究人才的药物研究院“零产出”,再加上两款主打药物专利技术解禁导致竞争对手乘虚而入,市场份额被蚕食,内忧外患最终把百时美施贵宝“逼”上了财务操纵的绝路。
2003年3月10日,百时美施贵宝承认:1999年至2001年,销售收入虚增24.9亿美元,净利润虚增9.13亿美元;200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净额虚增6.53亿美元,净利润虚增2.01亿美元。
据调查,百时美施贵宝的主要造假手段有:
(1)“填塞分销渠道”(channel-stuffing),透支销售收入
“填塞分销渠道”是一种向未来期间预支收入的恶性促销手段,卖方通过向买方提供商业刺激,促使买方提前购货,从而在短期内实现销售额的大幅提升,美化财务业绩。
(2)滥用重组准备,随意调节利润
百时美施贵宝在1997至2001年期间至少对4笔出售子公司和生产线的利得全额计提了重组准备,金额合计达到10.68亿美元。截至2002年底,这些巨额准备中的78%已被转回,增加了各期的经营收益。
(3)假借并购之机,冲销巨额“未完工研发支出”
在对杜邦制药等公司的并购中,百时美施贵宝将购买价格随意分配至“未完工研发支出”,虚减了企业合并中的商誉,低估了合并后的商誉摊销或减值准备。
(4)规避会计规则,通过小规模资产销售弥合利润缺口
百时美施贵宝利用“5%法则”,经常策划获利4000万美元以下的资产销售。而且,这些资产销售利得不是被作为一次性事项列报,而是用以冲减当期的期间费用。这让百时美施贵宝每季度的经营性每股收益增加了1到2美分。
07
施乐
提前确认收入30亿美元,夸大利润15亿美元
美国施乐公司(Xerox)成立于1906年,是复印技术的发明公司。几十年来,施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头上围绕着诸多光环,如“复印机之王”、老牌全球500强企业、“全美最信赖的50家企业之一”,其在资本市场也一直以稳健增长的蓝筹股形象示人。
然而,2002年重大财务丑闻的曝光却给这一办公设备龙头蒙上了一层阴影。2002年4月11日,SEC发布《第17465号民事诉讼公告》及《第1542号会计审计执法公告》,指控施乐在1997年至2000年,使用大量违反公认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手段,进行财务舞弊,在上述4年间,提前确认设备收入30亿美元,夸大利润近15亿美元。
施乐进行财务舞弊所运用的手法主要有:
(1)提前确认复印机设备的销售收入
具体包括三种手法:其一是武断确定融资权益回报率,人为压低融资收入,夸大复印机销售收入;其二是以毛利规范化为借口,低估维护收入,高估复印机销售收入;其三是利用调增租赁价格、延长租赁期限这两种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方法,加速复印机收入的确认。
(2)夸大设备残值,虚增收益
例如,1997至1999年期间,施乐不顾租赁准则的禁止性规定,将其在欧洲、巴西、美国、阿根廷及墨西哥所出租的复印机设备的净残值调高了9500万美元。上述缺乏依据的残值修订事项使公司报告期的税前利润虚增了4300万美元。
(3)构造“资产组合策略”,加速收入确认
1999年,施乐通过构造所谓的“资产组合策略”(Portfolio Asset Strategy)交易,向投资者出售其租赁设备组合的收益流(Revenue Stream),提前确认了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1.82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4)操纵准备金和其他收益项目,虚构经营业绩
1997至2000年,施乐蓄意违反公认会计准则规定,频繁操纵了近4.96亿美元的准备金,以弥补实际业绩与盈利目标之间的差距。由于施乐未对准备金的转回予以披露,导致其财报存在着重大的虚假和误导性陈述。
(5)未披露应收款的保理业务,误导投资者对其现金流量的判断
施乐在1999年的财报中未披露1999年底发生的金额为2.88亿美元的应收款保理业务(Factoring Transaction),隐瞒了其对公司现金状况的重大影响,使投资者误以为现金流量来源于经营活动。
(6)其他
施乐的其他违规行为还包括对异常租赁业务的政策和风险未作披露、其墨西哥子公司的不当会计记录等。
08
南方保健
虚构24.69亿美元利润
南方保健公司(Health South Corporation)创立于1984年,是一家门诊手术及康复医疗保健服务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全职雇员超过16500人。1986年,南方保健IPO登陆纳斯达克。1988年9月,转板纽交所交易。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南方保健在全美29个州和波多黎各地区经营着121家住院康复医院,还通过合同管理3家住院康复医院。
2003年3月18日,南方保健CFO威廉·欧文斯向司法部门投案自首,供出了公司会计造假的黑幕。南方保健财务造假丑闻败露。经调查,南方保健在1997至2002年上半年期间,虚构了24.69亿美元的利润。这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美国上市公司曝光的第一大舞弊案。
经过调查,南方保健的主要造假手法包括:
(1)编造虚假会计分录
最主要的造假手段是通过“契约调整”(Contractual Adjustment)这一收入备抵账户进行利润操纵。公司当局利用了该账户数字需要估计,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特点,通过毫无根据地贷记“契约调整”账户,虚增收入,蓄意调节利润。而为了不使虚增的收入露出破绽,公司又专门设立了名为“AP汇总”的科目以配合收入的调整。
(2)处心积虑,规避审计
具体表现在:利用“契约调整”账户在会计系统不留交易轨迹的特点,加大虚假收入的审计难度;利用众多过渡账户,通过频繁借贷,虚增资产,虚构利润;将造假金额化整为零,确保金额不超过审计机构确定的警戒线。
09
阿德菲亚
违规剥离近23亿美元债务至表外
阿德菲亚公司(Adelphia Communications Corp.)由约翰·里佳斯于1952年创立,最初只是一个为25名客户服务的小型有线电视专营公司。1986年,阿德菲亚在纳斯达克上市。在进行了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后,公司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第五大有线电视公司。
阿德菲亚财务舞弊案开始为世人所知是在2002年3月。在一次公司会议上,公司财务总监蒂姆·里加斯透露,公司有近23亿美元的联合负债(cosign debt)没有在表内披露。这一做法违反了GAAP的规定。SEC于同年4月介入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阿德菲亚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时间可追溯到1999年。事件发生后,里加斯家族成员集体辞去公司职务,阿德菲亚的股票价格从3月份事件爆出前的28美元/股暴跌到6月份的79美分/股。6月3日,公司被摘牌。6月25日,公司申请破产。7月24日,SEC正式对里加斯家族成员和其主要部属提出指控。2005年6月,法院裁定做假账罪名成立,分布判处约翰·里佳斯和蒂姆·里加斯15和20年有期徒刑。
阿德菲亚主要的财务舞弊手法包括:
(1)转移联合借款债务
1995年5月至2001年9月,阿德菲亚与银行签订了3项总额高达56.3亿美元的信贷协议。根据协议,阿德菲亚子公司和某些经营有线电视业务的里加斯实体是这些贷款的联合借款人。联合借款人每方均可提取贷款,都对贷款负连带责任,无论其本身是否提取过贷款。然而,这些贷款都被阿德菲亚提取并存在现金管理系统账户上,并通过应收应付的形式,大多被里加斯实体占用,被家族成员挥霍。为防止公司负债比率过高违法债务契约规定,同时面对投资者和评级机构的压力,1999年二季度起,公司当局把前述联合借款债务从公司移出,转移到里加斯实体账上。
据调查,公司当局主要采取了对联合贷款债务进行“重分类”、向里加斯实体发行股票、虚构销售数字转换器业务等方式,在1999年二季度至2001年四季度,合计将约22.83亿美元负债转移到了表外。
(2)虚报经营、财务业绩
里加斯家族深谙华尔街分析师在分析有线电视类上市公司比较关注的业绩指标,主要采取夸大有线电视用户数、虚报电视网改造比例和双通道能力、高估盈利和EBITDA等方式,满足华尔街预测,粉饰财务健康,为下一步的贷款获取做准备。
(3)隐瞒与里加斯家族的关联方交易
里加斯家族频繁地和阿德菲亚进行关联方交易,然而通过报表粉饰,隐瞒这些交易。例如,一家里加斯实体从阿德菲亚的现金管理系统提取了5900万美元购买后者发行的证券,但这些钱并未归还。阿德菲亚虽然对这些证券买卖活动进行了披露,但却刻意隐瞒了资金来源。此外,公司为里加斯家族支付的2.4亿美元的个人保证金等私人债务,也从未公开披露。
10
奥林巴斯
日本最大财务舞弊案之一,造假金额达18亿美元
奥林巴斯(Olympus Corporation)创立于1919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学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在内镜方面掌握了全球70%左右市场,事业领域包括医疗、生命科学、影像和产业机械等,拥有超过3万名员工。
外界对奥林巴斯的怀疑最初来自于公司财报:公司现金流很大,利润丰厚,但其自有资本在5年间却不断减少,而财报无法明确解释资金流向。《FACTA》杂志于2011年7月率先将此事报道出来。此后,想要查明真相的原CEO伍德福德被公司解雇,更是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反响,媒体、机构的调查也不断深入。
2011年11月8日,新任CEO高山修一首次承认奥林巴斯在财务方面存在“非常不恰当”的行为,一场进行了20年、造假金额达18亿美元的骗局被正式公开,成为日本史上最大的财务舞弊案件之一。
据调查,奥林巴斯主要的造假手段如下:
(1)海外设立投资基金收购亏损金融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奥林巴斯之前投资的有价证券等产品贬值损失达数百亿日元。而森久志和山田秀雄决定双倍押注风险较高的金融衍生品失败,至1990年损失接近1000亿日元。为防止巨额亏损暴露,他们采用设立海外投资基金的方法剥离资产损失,通过在海外设立无需并入合并报表的基金,由基金按账面价值买入公司已亏损的金融产品,抹平母公司的亏损。通过这种方法,本应计入的1050亿日元损失实际反映在账面的只有9亿。
(2)通过溢价收购资产再冲减商誉来处理累计的损失
2005-2008年间,奥林巴斯以700亿日元收购了三家主营业务与自身关联度不高的非上市公司,而在2009年,这三家公司的商誉即被减值557亿,超过了原值的3/4,在2010年3月,又减值了13亿。另外,2008年,奥林巴斯对英国医疗器械公司Gyrus Group的收购中,商誉部分占了收购价的一半以上。通过以上收购,奥林巴斯完成了约1100亿日元的损失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