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常态化与国内旅游全面恢复,A股酒旅板块也全面回暖,成为下行行情中为数不多的坚韧力量。龙头锦江酒店率先从“寒冬”中走出,目前股价距离历史高点,只差6元。
2022年伊始,最火的居然是“疫情受损股”酒旅。
choice数据显示,在A股近九成行业都下跌的情况下,申万旅游及景区板块年内涨幅已有23%。其中,酒店龙头锦江酒店关注度最高,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到谢治宇、胡宜斌等基金经理的新进或重仓。
在酒店业受疫情重挫的这两年,锦江酒店两年内涨幅超150%是缘何逆势崛起?还宣称规模剑指“全球第一”?
消费抱团“新宠”
锦江酒店一年多市值暴涨400亿,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资金面。
因反转预期提升,去年四季度开始,机构开始大举加仓旅游概念股。截至2021年年末,主动偏股型基金对酒店餐饮配置比例上升至1.6%。
兴证全球基金如今的“招牌”谢治宇,就是锦江酒店的“忠实粉丝”。其自去年三季度起以多只产品买入锦江酒店,成立近十年的代表作兴全合宜混合,及单独管理的兴全合润等产品,均长期重仓。
从公司层面来看,虽然兴证全球去年三季度到四季度有所减持,但在市场行情冷淡,整体仓位调轻的背景下,锦江酒店的减持幅度明显较小,从第八大重仓跃升至第六位。
无独有偶,去年二季度,朱少醒的富国天惠加仓锦江酒店成前十大流通股东;华安基金胡宜斌、华夏基金陈伟彦、富国基金王园园等也从去年下半年起以多只产品重仓锦江酒店。据市场传言,希瓦梁宏近期在论坛上透露,惠灵顿资管也举牌了酒店股。
从投资标的来看,国内酒店业有三大巨头,分别是锦江酒店、华住集团、首旅酒店,除了在港美股上市的华住,其余两家均为A股上市公司。
而锦江酒店作为酒店业龙头,以近650亿的市值甩开首旅酒店一倍,似乎正成为A股休闲社服板块中,仅次于中国中免的新一批“抱团顶流”。
逆势增长的逻辑
不知不觉,全世界已经进入了疫情下的第三个年头。这三年中,世界经济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调整动荡,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波及。而要说哪些行业最倒霉,酒店、餐饮、旅游等恐怕要排在前几名。
以酒店业为例,2020 年共有5.9万家15间房以上的酒店类住宿设施在国内消失,酒店客房共减少229.4万间。疫情导致小酒店退出市场,但龙头却吸纳了一部分市占率——这其中便包括锦江酒店。
疫情期间,锦江酒店加速了扩张速度。
锦江酒店的扩张有着很强的方向性,一是走加盟店为主的轻资产模式,二是重点发展中端酒店。直营模式下,酒店需要承担土地租金、人力以及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费用支出,其经营杠杆颇高,而加盟模式下,酒店只需要承担加盟店的店经理以及后台支持人员的人力成本支出。
2020年,恰逢全行业受疫情强烈冲击,锦江酒店提出了“建成全球一流酒店集团”的战略目标,加快了并购整合节奏。
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公司开业酒店逾1万家,整体规模量超14000家,拥有超过143万间客房,1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业务范围以及超1.5亿人次的会员体系,在国内连锁酒店行业中市占率达20%,居亚洲规模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万豪。
疫情恢复当前,其中高端化以及加盟并购策略,使其成为了颇受资本看好的连锁酒店股。
“并购王”的突围
事实上,早在疫情前,锦江酒店就是知名“并购王”。
资料显示,锦江酒店成立于1993年,经营已有30余年,1994年挂牌上交所。2010 年将经济型酒店品牌“锦江之星”注入锦江酒店集团(前新亚集团、现锦江资本)后,开始转变为以酒店业务为主。
也是从2010年起,锦江酒店及其集团在酒店行业低谷期,先后收购了锦江之星、IHR(即州际酒店及度假村集团)、GDL(即法国卢浮酒店集团)、铂涛集团、维也纳酒店集团、丽笙酒店集团等知名连锁酒店,并战略投资法国雅高酒店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目前以中端酒店为核心,锦江酒店集团已坐拥30余个品牌,包括维也纳国际、锦江之星、7天系列等知名品牌,覆盖高端、中高端、中端、轻中端及简约,海外品牌+本土品牌的酒店品牌矩阵。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锦江酒店近十年股权投资总额约合188.03亿元,商誉初值从2010年的4017万元翻涨到113.8亿元,升幅达282倍。其中,2016年投资总额98.91亿元,占近十年投资总额的一半有多。
与此同时,锦江酒店仍能保持财务的相对稳健与盈利。业内人士分析,或是由于重要控股、参股子公司利润贡献可观,铂涛集团、维也纳集团并购后归母净利润逐年提升,为锦江酒店现下利润大头。
坚持加盟店为主的轻资产模式与中端酒店的发展重心,使锦江酒店得以在连锁酒店中突围。
事实上,文化影视酒旅餐饮等重线下的“疫情受创股”中,酒店业的良性复苏最被看好。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约为26.89亿,已恢复到2019年58.5%的同期水平;国内旅游收入为37万亿,恢复到2019年54.4%的同期水平。
去年7月刚成立的旅游ETF,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也已超过10%,在大部分恐慌下跌的指数中显得颇为出挑,其中权重最大的即中国中免与锦江酒店。
更重要的是,需求抑制叠加供给出清,头部酒店业绩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反弹。
国金证券指出,一般而言,在行业景气度向上过程中,入住率先出现回升,之后酒店方因需求走旺而提高客房售价,带动客房均价上升。去年二季度,三大酒店集团境内入住率平均同比提升14.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同增69.7%,反弹速度、传导强度都明显快于过往周期。
据海通研报测算,若酒店业重回疫情之前的增速水平,2022年酒店收入同比增速将超过49%。从长期看,随着消费升级,具有品牌知名度、融资能力强、以连锁为特征的酒店将更具有竞争力。